你都在哪裡訂飯店呢? 是 Agoda、Booking.com 還是 Airbnb 呢? 恰好最近要去日本旅遊,穿梭各訂房網站時,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,例如明明評價篩選很簡單,為何 Airbnb 到現在還不肯提供呢? 以及同樣簡單的日期選擇,在這次訂房的過程中,就看到兩種的做法,其實仔細去看不同訂房網站的介面,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呢!
注意:這是來自一個旅客的不專業想法,想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討論看看。
在選擇住宿日期時,常見的做法有兩種:
- 選擇入住、退房日期
- 選擇入住日期與天數
大部分平台如 Agoda、樂天旅遊、Airbnb 都是「選擇入住、退房日期」,而我在大江戶溫泉物語的官網看到的是「選擇入住日期與天數」,個人比較喜歡後者,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,對於時間的觀念不好;在 Airbnb 訂房時,我不太確定 3/5 ~ 3/9 到底是睡四天還是五天,反而在訂大江戶溫泉物語時,我可以很簡單的選擇 3/7 住一晚,這對我而言是比較直覺的選項。
此外,選擇日期的 UI 普遍都會使用 Date Picker,我個人很喜歡 Airbnb 的做法,如果已經客滿的日期會無法點選,這樣一目瞭然不用等送出後才發現,是不錯的做法。
講到這個,就順便分享下 Peach 的日期選擇,真的超喜歡這介面的!可以一眼就找到最便宜的日期,不用在那邊「上一週」、「下一週」慢慢按,也就是這介面導致我不小心買了機票…
在訂房金額呈現方面,以三日兩人來說,分為幾種做法:
- 顯示總金額
- 顯示每日每人金額
- 顯示每日每房金額
- 顯示每日金額
以 Airbnb 來說顯示的金額是每日的金額,會自動幫你計算人數,而 Booking.com 則是顯示三日兩人的總金額,個人認為顯示的方式當然是挑「看起來最少」的那個,雖然實質上沒有差,但你有聽過「朝三暮四」的故事嗎? 別以為只有猴子是這樣,其實人類也差不遠呢,此外在金額顯示時要清楚的說明計算方式是總金額還是每日金額,避免使用者誤會,這點 Airbnb 雖然有做,但顯示的不是很清楚,最開始我還以為是每日每房金額,不分人數的。
Booking.com 雖然介面設計不好看,但在金額標示的部分很清楚。
Airbnb 雖然做得很簡潔,但金額究竟是每、每房還是總金額卻容易混淆。
常使用 Airbnb 的朋友,不知是否也跟我有相同困擾:「為什麼 Airbnb 不讓我用評價去過濾或排序?」這在技術上絕非困難,其他的訂房網站也都有提供,但這問題必須回歸到 Airbnb 的基本特性 – 共享經濟,他的房源大多都是「家」而非「飯店」,這些房源的營運時間落差很大,不像飯店 24 小時營業,Airbnb 的房源可以選擇只在某幾天租給別人住,這時候如果提供評價篩選,部分「較少營業」的房源就很容易被篩選掉,這其實是商業考量而非技術問題。今天如果有評價排序,那些低評價數量的自然很容易被篩選掉,這對後進者以及真正符合 Airbnb 精神的房主人而言十分不利。
Airbnb 和其他訂房網站在「數據呈現」這方面都做得很好,會善用各種數據吸引使用者儘快下訂,例如 Agoda 會顯示「最後一間」或「還有 10 人也在看」來誘惑你,Airbnb 也會用「過去一週瀏覽量」、「200 位旅客儲存了此房源」來提供數據化、易於比較的資訊,這是我認為很棒的做法,針對最後一步 Cal to Action,也提供數據來做客觀比較。不過要注意,在呈現這些數字時,請務必強調時間遠近,例如「過去一週」,畢竟一年來的瀏覽量其實對使用者意義不大,還有別像 Agoda 一樣每間都是「最後一間」。
最後也是最重要的,雖然呈現完整的資訊給旅客很重要,但如果不經設計全都顯示出來,只會變成髒亂的頁面,要善用網頁的互動特性,讓介面簡潔但又能呈現各項資訊,這件事情 Airbnb 做得很好,這也是我很喜歡 Airbnb 但討厭 Agoda、Booking.com 的原因,每次到 Agoda 這類傳統訂房網站,都有種在看廣告網站的感覺,究其原因只是呈現的資訊太過「完整」卻沒有善加收納。
相對於 Airbnb (下圖) ,Agoda (上圖) 的房源清單頁明顯雜亂,呈現過多資訊希望讓旅客全面的了解,但這樣做卻反而造成干擾。
金額部分也是,好好的呈現「一種金額」很難嗎?
有時會覺得,不是 Airbnb UX 做太好,是他的對手都太不用心了… 簡單的分享,只是些我在訂房時發現的小事。
無意間點進來你的部落格就把它看完了XD
很深刻的分析
我是Booking.com的愛用者 哈(明明就只是沒用過其他間
因為覺得它都可以找到神便宜的地方(台灣跟印尼)
不過我真的有碰到你說的不知道到底是住幾天
而最後真的少住到一天…
碰過一次後就知道要算一下了
之後有機會出國玩的話,會認真嘗試Airbnb!